在真實的挑戰中,背負隨時可能一無所有的風險-成大方程式賽車隊
- atelierfuture 未來智慧工場
- 3天前
- 讀畢需時 6 分鐘
已更新:5小时前
一場「不保證成功」的合作,為何我們選擇按下啟動鈕?
企劃編輯/羅翊綺 圖/未來智慧工場研究中心、成大方程式賽車隊

今年夏天上映的《F1 The Movie》中,有好幾幕深刻呈現了方程式賽車的真實樣貌:在賽道上短短幾分鐘的速度與榮耀,背後是龐大工程團隊夜以繼日的心血,以及來自贊助商不可或缺的支持——沒有這些支持,車隊甚至無法站上起跑線。而這樣的張力,其實也正悄悄發生在成大的校園角落。
初見:一群「真的在造車」的學生
(左圖)車隊在日本國際學生方程式賽車大賽中進行車輛檢修。(右圖)工程師們日常自學研讀並討論車輛技術資料。
2024 年夏季,未來智慧工場專案團隊走進成大方程式賽車隊的研究室。映入眼簾的不是「學生作品展」,而是一台正在被拆解與重組的賽車。車頭貼著一張隊員的大頭照──那是一種帶點黑色幽默的紀念方式,背後的故事卻真切殘酷:這位馬來西亞籍成員因學業被退學,被迫中斷夢想。
焊接味、燒焦的電路板、堆滿零件與「珍藏」的廢料……這群學生面對的不是課堂分數,而是能否打造出一輛真正在賽道奔馳的賽車。每一個參數、每一次操作都沒有試錯的餘地。一旦失誤,不只是零件報廢,而是整個年度的心血、資源與時間瞬間化為烏有。這就是賽車隊正在經歷的真實挑戰:沒有安慰獎,沒有重來機會,只有隨時可能「一無所有」的風險。
於是,未來智慧工場與達爾集團啟動「向未來孵育計畫」(Future Dynamic Program),選擇成為他們的後盾與橋樑。並不是要保證成功,而是要和學生們一起承擔風險、直面挑戰──看看能從這裡開啟什麼新的可能。
從賽道到研究室:一場跨界共學的起點
(左圖)達爾集團與成大方程式賽車隊於簽約儀式合影。(右圖)達爾集團自 2024 年起投入資金,與未來智慧工場及成大賽車隊展開為期三年的產學合作,共同培育專業人才。(左起:達爾集團主席盧克修、成大方程式賽車隊隊長劉威霆、達爾集團執行長虞凱行)
達爾集團(Diodes)是全球半導體領域的重要製造商,長年致力於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。成大方程式賽車隊則是一支由學生自發組成的工程團隊,每年投入研發,只為能站上國際學生方程式賽車大賽(FSAE)的舞台。
但如果合作僅止於技術交流,影響力相對有限。於是,未來智慧工場在兩者之間搭起橋樑:由達爾集團提供專業資源與技術指導,未來智慧工場則協助行政輔導與專案管理,學生團隊在其中扮演真正的專案主體。這不僅是工程的實作,更是跨界的共學場域。
挑戰:建立與外界的溝通平台
比起技術,溝通往往更難。隊長劉威霆曾以為「溝通」只需要把想法講清楚,甚至只要「說服」對方接受。但現實卻讓他常常心裡納悶:「為什麼我只是解釋現況,怎麼這麼難被理解?」

在與達爾集團和未來智慧工場的互動中,他才慢慢體會到,真正的溝通是「雙向理解」。當他開始放下單純的「技術身份」,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傾聽不同角色的需求時,不僅拉近了距離,也成功找來三位核心成員組成工作小組,共同承擔專案的壓力與分擔對外溝通的責任。

在專案執行過程中,電力組長林祐平的心境轉折,也與隊長有點相似。原本,他相信只要把技術做好就夠了。但當他必須向外解釋時,才意識到「技術專業如果無法被理解,就可能成為摩擦的來源」。於是,他開始練習傾聽與換位思考。

這些歷程,讓升上大四的蔡裕禾看得特別清楚:「工程團隊的核心是技術,但如果想讓團隊一直走下去,靠的其實是專案管理與傳承。」他希望這次學到的經驗,能幫助車隊建立起更成熟的制度。

身為工作小組中唯一來自機械系的鄭培均,敏銳地注意到團隊的「多元性」──來自不同背景的隊員,意見往往南轅北轍。對他而言,真正的挑戰不在意見衝突,而在於如何讓大家回到共同的目標上。他相信,只有透過耐心的交流與理解,才能在差異中找到共識,並讓團隊真正凝聚、一起前進。
轉折:一次「挫敗」帶來的養分

正當專案逐漸上軌道,意外卻來得措手不及。 2 月 9 日晚上的全功率加速測試中,賽車剛起步 1.2 秒,右後方傳動系統突然竄出火光。短短幾秒,現場陷入靜默。幸好安全演練派上用場,車手順利脫困,火勢也在消防支援下於兩小時後完全控制。
雖然沒有人受傷,但這場電池熱失控,讓車輛報廢,也迫使車隊缺席 2025 年的國際賽。
這是沉重的挫敗。但如果只看見損失,就錯過了它的真正價值。事故留下的大量數據,成為檢驗設計、改良系統的重要依據;而車隊在每次測試前所建立的風險預案與應變機制,也在關鍵時刻確保了團隊的安全。這份「失敗」,反而轉化為寶貴的知識資產。
在校園裡,學生習慣追求的是「滿分」;但在這裡,真正的目標是「解決問題」。實作的價值,不在於避免錯誤,而在於管理錯誤、將經驗轉化為團隊的知識資產。這份在「一無所有」後仍能站起來的韌性,也是新世代人才最關鍵的特質。
付出:擁有犯錯的權利,成為自己的勇氣

在這個計畫裡,學生不是「聽令行事的實習生」,而是專案真正的「擁有者」(Owner)。當成敗全由自己承擔時,才會深刻體會「把事做完」與「把事做好」的差異。
未來智慧工場執行長 Leslie 強調:爭取外部資源必須建立在「當責」(Accountability)之上。透明的進度、誠實的溝通,讓贊助方看見的不只是成果,而是學生們真實的努力與成長。久而久之,報告不再只是「交差」,而是一種雙向的信任。
來自達爾集團的工程師 Luke 也提醒,工程師的「當責」不只在專業能力,更在於主動發現問題、積極解決。他強調,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自己的專長,並輔以科學方法和數據支撐報告,更能提升跨領域合作效率。即便深夜,他也會耐心回覆訊息,透過行動讓學生理解——支持與責任並行。看到學生們在事故後主動分析原因、改良下一代車輛時,他清楚感受到,學生們正用行動展現「當責」的核心精神。
對未來智慧工場而言,這次合作驗證了一個假設:給予「真實的挑戰」與「絕對的信任」,正是釋放新世代潛能的最佳方式。
這不再只是理論,而是一個可被複製的教育模型。從這裡,我們看見下一代領導者如何在危機中思考、協作、承擔責任──而這,正是未來最稀缺的人才資產。
車隊成員向來訪的達爾集團工程師 Moome、Luke 介紹車輛設計。
在第一期專案中,學生們逐漸跳脫原本只專注技術的思維,試著以開放心態溝通,並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展現出更全面的專業。他們體悟到:工程師不只是會造車的人,更要懂得當責,因為這才是專業與協作的基礎。
這段旅程帶來的,不只是賽車工程技術的進化,更是心態與視野的成長。隨著第二期、第三期的展開,我們期待這份「背負風險、仍勇於啟動」的精神,能持續延伸,成為未來更多創新旅程的起點。
